孩子的“时间管理”,你真的该重视了!
2021-11-08
几乎每个妈妈都抱怨过孩子没有时间观念,因为对于以自我为中心,思维感性的幼儿来说,“时间”确实是个非常抽象和模糊的概念。
豆丁妈妈:说好的10分钟以后出门去幼儿园,结果往往要拖到半个多小时,经常迟到。
小安爸爸:儿子在游乐场玩起来特别疯,说好5分钟就走,结果时间到了,却拽着滑梯不肯走。
婷婷妈妈:女儿大班,还是不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,该刷牙睡觉了还在玩玩具,该上幼儿园了还躺在沙发上,真是急死人!
田田妈妈:为了培养时间观念,我买了各种沙漏、番茄钟,可孩子还是没有时间观念。
认知心理学认为,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,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开始萌芽,时间知觉与他们的数学、语言、社会、情感能力发展都密切相关。
所以,我们的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“时间教育”。比如,可以把时间教育循序渐进地拆分为:时间词语(次序、单位、速度)、时间概念(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)、时间管理能力等。
丰富孩子的时间词汇
①家长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有意识地引入与时间相关的词汇。如:
“你今天起得很早呀。”
“已经12点了,我们该吃中饭了。”
“还有10分钟爸爸就要回家了。”
“今年你3岁了。”
“星期天早上吃完早饭,我们先去爷爷奶奶家,中午吃过午饭再去动物园。”
家长经常性地引入时间词汇,孩子才会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逐渐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、所经历的具体事情结合起来,并逐渐去模仿表达。
②利用与时间相关的亲子阅读材料也是学习时间词汇、形成时间概念的好方法。如:《好饿的毛毛虫》《晚安,月亮》《老狼老狼几点了》这些绘本就提到了时间概念,包括时间的顺序和数量关系,这些故事能帮助孩子更为直观地理解时间。
③家长还可以通过自制“事件书”来培养孩子的时间顺序感和秩序感。如:将孩子的照片从出生到长大,按顺序排列,或者将“我的一天”用图片排列出来,形成有趣的“视觉时间表”,和孩子就图片进行愉快的回顾和讨论。
规律的生活促进时间观念形成
①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
有规律的生活不但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,更是促进他们时间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。当孩子按照规律的时间起床、吃早餐、上幼儿园、做游戏、回家时,他们会感到安全。
例如,当4岁的孩子问:“我们什么时候去外面玩?”他会期待着家长回答“午睡后就去玩”。如果事件顺序发生更改,年幼的孩子往往会困惑甚至愤怒。
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时间词汇并有了一定的时间概念后,家长就可以设置一个日程表,并结合家里的时钟,告诉孩子,当时针转到某一位置时,就表示该进行某些活动了。
可以先固定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时间,比如“上午9点钟是玩玩具的时间,下午3点钟是画画时间”等,确定之后,家长反复强化并执行,久而久之,孩子会形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好习惯。
②用特别的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
有研究者认为,经常接触有节奏性的活动,比如学习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的孩子,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更强。此外,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会不守时的后果。
例如,孩子因为赖床导致错过了公交车,那就自己走路去公园吧;玩耍耗费了太长的时间,那就没有时间看动画片了。这样的“反向激励”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孩子内心的责任感和独立性。
③家长以身作则,养成良好的家庭作息习惯,身教胜于言传
孩子的时间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家长的时间管理。如果家长都有良好的作息习惯,能把时间安排得紧凑有序,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,逐渐加以模仿学习。
所以说,如果父母雷厉风行,孩子克服磨蹭拖拉的习惯也指日可待。
新闻来源 | 新浪育儿
内容编辑 | 优佳宝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