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秩序感,你了解多少?
2022-02-18
正确对待孩子的“秩序感”——首先得正确区分孩子的“撒泼”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“秩序敏感”。
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,最典型有如下三种:
一、 对环境布局的“刻板”要求“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,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宝宝,随手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,结果宝宝大哭大闹。直到妈妈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,宝宝才逐渐安静下来。”
案例分析:
孩子出生后,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。
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,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,甚至大哭不止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,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。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。
二、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
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,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,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。小家伙马上哭起来,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……
案例分析:
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,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,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,就是谁的。
其他人不能动用,否则,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,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。
三、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
案例分析:
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,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,一旦被调整,就会变得焦虑不安。
学前期的孩子,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,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,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。
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,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,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,甚至出现哭闹、撒泼等行为。
“秩序感”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
1 有秩序更有安全感
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,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,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。
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,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,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,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。
所以,对于孩子来说,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。
2 无秩序,毁“三观”
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,在孩子眼里,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: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,就是对的,摆放在那个地方,就是错的;
爸爸的东西,爷爷不能用,妈妈不能用;有人按门铃了,应该我来开门,你开就不行……
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,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,也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,也是其人生观、道德观、世界观的基础。
3 培养秩序感,生活有条理
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,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,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,因势利导。
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、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、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,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。
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,当它得到满足时,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。
然而,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,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,感到不耐烦,甚至对孩子的“不当”行为进行批评斥责,让刚刚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,从而变得混乱、孤僻、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。
因此,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,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。